“能坚持这么久,还是因为太爱了” 播报

来源:四川日报   时间:2023-02-07 08:56:29

30元钱,一杯花茶,一场正宗的川剧。2月3日下午2时,成都二环路玛塞城古玩市场的负一层,锣鼓准时敲打起来,台上正在演出的是川剧高腔《庆云宫》。近几个月,来这里的年轻人突然多了起来,最多的一天有近70人。


(资料图片)

这里就是三花川剧团演出地,面积大概一间教室大小,台上的演员平均年龄超过50岁,观众也大多数是七八十岁的老人,年纪最大的有九十多岁。他们中许多人是几乎每天都来,有的观众从8年前就跟着三花川剧团听戏,风雨无阻。负责人之一陈英坐在门口售票,并在开演后给观众倒茶。

8年前,组成“川剧合伙人”

三花川剧团名字来源于剧团的三位创立者。大花王娟、二花伍玉和三花陈英,三姐妹是多年的好友,人到中年又一起组建剧团,因此她们给剧团命名为“三花”。陈英今年54岁,和剧团中大多数演员一样,陈英从小就喜欢唱歌跳舞,12岁到地方剧团学川剧。坚持学习6年多后,18岁的陈英退出剧团,在家人的安排下进入医院工作,之后又开起了药店,但陈英对川剧始终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愫。

上世纪90年代,陈英去重庆游玩,在当地唱戏的师姐邀请她去剧团唱戏。“当时的重庆剧团之火爆,民间剧团就有20多个。”聚光灯打亮,音乐响起,陈英迅速进入角色,台下是观众的热情鼓掌,台上是人间的悲欢离合。这一瞬间,陈英心中深藏的对川剧的热情重新被点燃,她深刻地意识到,其他工作无法带给她唱川剧那种满足感。

从此以后,陈英又开始断断续续唱起川剧。但过程并非一帆风顺,由于民间川剧团的没落,陈英又开始开茶楼维持生计。2015年时,陈英已经46岁了。这时50岁的王娟和46岁的伍玉和她聚在一起,谈到想一起继续唱戏。“还是太爱了。”陈英回忆三花川剧团的创立之初,并没有太多的考虑,一个个电话打过去,团员很快就聚了起来。

演员与观众都不离不弃

“困难的时候太多了。”谈到8年来的经历,一路的故事说不完。“三花”最初是在北门大桥的一家火锅店内演出,由于名气小,第一年就亏损了十几万元。渐渐地,剧团名气大了,但仍然长期处于亏损状态。姐妹三人便经常在外面接一些商演或者做其他工作,用来补贴剧团支出。又要租房、又要给演员发工资,维持一个剧团的难度远比想象中的难。

“8年了,跟我们一起的团员基本没有变过,还有不少新来的。”现在三花川剧团的演员大概有20多个,大多数都是从8年前跟着三花一起走过来的,当被问到“中途是否有人退出过”时,陈英露出笑容摇头,轻轻地说“没有”。除此之外,中途还不停有演员加入。《泪洒相思地》的“男主角”陈家新便是从梅花剧社来的。三花川剧团每天演出两个半小时,演员酬劳是30—60元,一个月30天演满,工资最高也只有1800元。来这里的演员基本都需要其他商演或工作来维持生计,他们愿意留下的原因很简单,这里能天天演。

很多人难以相信,一个长期需要团长补贴的剧团,怎么能坚持这么久?这得益于各界支持。“观众真的很可爱。”陈英回忆,有一年夏天下暴雨,陈英觉得可能没有人来看。当演员们化好妆上了台,台下零星的几个观众已经坐好了,被暴雨淋湿的雨伞放在了剧院门口。“遇到这种情况,不演我们亏,演了我们亏得更多。但你看到年纪这么大的观众暴雨天都要来,不演真的心里过不去。”有一年房租都凑不齐,观众们自发凑了一部分,才渡过了难关。

为传承,剧团努力吸引年轻人

“能天天演”是许多演员愿意留在三花川剧团的原因,另一位中途加入的是剧团演员里唯一的“90后”尹若愚(艺名尹霜)。陈英介绍,尹霜今年28岁,3岁就登过台。像他这样的“90后”川剧演员不少,但目前在民间川剧团中演出的凤毛麟角。

剧团中大多数演员都是从小随团学习,拜师学艺,并没有上过正规的艺术类学校。现在的三花川剧团也没有正式的学生,演员会自己教一些业余爱好者,从小孩到40多岁的中年人不等。

陈英将自己称为“江湖艺人”:“川剧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以‘江湖艺人’拜师收徒传承下来的。”现在对民间艺人来说,他们能做的就是唱好戏,让更多的人来看。关于剧团是否收徒,陈英摇头,“我们没办法培养新的演员,可能再过十多年,你在成都就找不到我们这种民间川剧团了,但可以去省市剧团里看。”提到民间剧团的延续,陈英说,“省团市团都有招生,四川也有专门的学校开设川剧专业。但我们自己身上有的东西就这样丢失,也会觉得很难过。”

剧团中演员的断代让人纠结,观众的断代让三花更加焦虑。为此陈英与剧团也做出了不少探索。今年4月开始,受一些摄影爱好者和学生的鼓励,三花川剧团也开设了自己的社交平台账号。2022年8月开始,来三花川剧团看演出的年轻人突然多了起来。“10月份的一天有近70个学生来,后台挤都挤不下。”这些年轻人大多都是在社交平台上被吸引,前来参观感受、拍摄实践作业。

李龙是团里另一名“90后”,主要工作就是打理这些账号、处理一些商务。他将《泪洒相思地》的演出戏报制作成一段简单的视频发到网上,结合网络用语介绍这一剧情,“一身二许,凤凰男何去何从?”让不懂川剧的观众,也能清晰地明白这是一个“打渣男”的故事。

三花的演员们也在戏台上做一些小突破,会结合当下的流行语言做一些小改动,“拜了干爹你要舍财,头上瓜皮帽儿要你买,水果手机你给我整一台。”

三花川剧团的后台逼仄,完全开放,观众能随意进出,年轻人能在这里拍到具有人文气息的好照片。来的年轻人多,真正能沉下心听进去的人是少数,但陈英对此很乐观,“这批年轻娃娃走进剧场来了,不管他们看得懂还是看不懂,起码他们来感受了传统文化,我们就很高兴。”

关于三花川剧团的未来,陈英表示还是想坚持走下去,“能坚持这么久,还是因为太爱了,我们要一直做下去。”

人物名片

陈英

成都三花川剧团负责人之一,12岁学戏,成年后离开热爱的川剧,进入医院工作。46岁时与朋友王娟、伍玉共同创立三花川剧团,“三花”也因三位女川剧演员而得名。因为对川剧的热爱,三姐妹坚持8年,将一个长期亏损的民间川剧团维持到现在。

□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庞琪

最新资讯

业界